楊治宜的新作《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以「懲罰性遺忘」為視角,揭開了中國大陸與台灣在記憶政治上的巨大分野。大陸用課本與影視將汪簡化成一個咒罵符號,定格為「漢奸」,甚至抹去他在同盟會、國民黨左派的歷史身分;台灣則在民主化後逐步轉向中立,還原其複雜面貌。這種對比揭示了官方敘事如何製造集體記憶的斷層。
書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對汪精衛詩歌的討論。汪在病榻上吩咐家人僅可以留存他的詩歌,最終匯成《雙照樓詩詞藁》一書流傳後世,在當下對汪的學術研究受限的背景下,作為文學作品,它們早已超越政權有意貼上的標籤,在人們的記憶中獨立存活。遺忘往往無法徹底,詩歌成了幽靈般的召喚。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提醒我們:正義的記憶並非選擇性紀念,而是承認失敗者與複雜性。楊治宜呼籲「寬恕與正義的記憶」,在當前中共大張旗鼓以勝利者姿態代言和紀念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的時間點下,或者正好適合作者在書中所說:「如果歷史的勝利者想要成為道德的勝利者的話,那麼他們必須更好地、或者更誠實地紀念他們勝利的車輪前倒下的敵人們。」在一個大眾習慣於當權者敘事的時代,這樣的思考尤其珍貴。